新華網 于子茹
一年一度的高考如期而至,而今年的卻又大不相同,不只是因為恢復高考40周年,更是因為浙江、上海兩地考生正歷經著“新高考”,這或許意味著滬浙兩地學生“一考定終身”時代的終結。
自1977年恢復高考制度以來,高考命題、招生制度一直在不斷調整、優化。這一次,被認為是恢復高考40年來的一次重要改革。有高校招生負責人表示:“傳統的高考如桌餐,現在的方式有點像自助餐,選擇自己喜歡的菜,提供了選擇的機會和權利?!?/p>
在以前,數代人通過高考改變了自己的命運。如今,高考不再是進行人才分配的唯一渠道,但它仍然是青年改變命運的“主流”。由于高考在中國社會的特殊性,與其有關的每一次細微變革,都會牽動千萬中國人的心,引發社會的熱烈討論。
比如,浙江、上海的高考改革方案,就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關注。而它們都有醒目形象的簡稱——“兩依據一參考”和考試科目“3+3”。所謂“兩依據一參考”,即依據統一高考成績、高中學業水平考試成績和參考學生綜合素質評價三個標準,高校綜合選拔錄取人才。而所謂“3+3”則更好理解,指的是從2017年起,高考成績由語文、數學、外語3門統一高考成績和3門學生自主選擇考試科目成績構成,作為高等學校錄取的基本依據。其中,語文、數學、外語每門滿分150分,上海3門選考科目每門滿分70分,浙江3門選考科目每門100分。同時,兩地均不再沿襲過去文科理科的區分。
無論是哪項舉措,突出亮點都是打破“唯分數論”,實施“兩依據一參考”的多元評價機制,即依據統一高考成績、高中學業水平考試成績,參考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信息進行錄取。這一改革自然有利于科學地選拔人才,有利于促進學生健康發展,有利于維護社會公平,也將會對高中教育產生積極而深遠的影響。然而,也有人質疑,新措施中的部分漏洞,也將給高中教育帶來嚴峻的挑戰。
以“3+3”為例,按理說,學生揚長避短,選擇自己擅長的3門作為選考科目,完全合理。但在現實中,是否會帶來投機取巧的問題?素質教育,也要追求人才的全面發展,簡單地說,只用學習3門課程,那為何要學習7、8門課程呢?還不如將有限時間投入到提高這3門課程的分數中。
當然,靜態眼光挑毛病,既不公允,也不客觀。高考40年,年年都有新變化,就拿今年其他的高考改革為例:為消除就業歧視,多地合并“一本”“二本”,取消“三本”;為強調公平,高考加分幅度整體大幅壓縮,“實體”分數更加重要……這些都是由時間來打磨,慢慢成型的。
筆者相信,發展中出現的問題,還需要發展來解決。但從表面看,“新高考”是數地先行先試。當然,我們期待,高考改革能在更深層次、更大范圍內實現公平,讓“招分”走向真正的“招生”。
【責任編輯:天亮】